Friday, June 18, 2010

誰該相信?

首相署屬下的績效管理和傳遞單位(PEMANDU)計算出我國的津貼高達780億令吉,讓人咋舌!隨後,財政部又宣稱,津貼的確實數額只有184億令吉,這樣的宣佈,同樣令人吃驚。
同樣的津貼,首相署屬下單位與財政部兩大政府機關的算法數額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別,市井小民肯定看傻了眼。

我們市民應該相信誰?相信多的還是相信少的數目?巫統四加亭區國會議員拿督莫哈末阿茲認為,我們應該相信財政部的數據,因為財政部的威望較高。

績效管理和傳遞單位是首相署部長拿督依德利斯掌管,他也是這單位的首席執行員。

對很多國人來說,首相署與財政部的威望都很高,也分不出兩者的威望孰高孰低。現在從一名國陣巫統國會議員的口中,國人才知莫哈末阿茲認為財政部的威望比部長依德利斯掌管的單位高。這也是很意外,且很吃驚。

馬來西亞將努力於2020年成為先進國的宏願,在前首相敦馬哈迪朝代開始至今,幾乎已成為大馬人民的口號及目標。國民於今年5月27日突然從依德利斯口中得知,馬來西亞目前共有3千620億令吉的債務,是獨立以來之最,而且政府在過去10個月,每個月都得貸款,導致赤字不斷擴大。

依德利斯因此建議重組現有推行的津貼制度,政府計劃從削減燃油及食品等各項津貼,在未來5年節省1千零30億令吉。依德利斯強調削減津貼的必要,否則大馬可能在2019年宣告破產。

長久以來,國民被教育成馬來西亞準備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現在首相署部長突然說,若政府不削減各項巨額津貼,國家將在2020年提前的一年,在2019年破產。這真的是當頭棒喝!

我們應該相信現任首相署部長提呈的數據,還是堅持選擇大馬會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

土著權威組織兼巴西馬區獨立議員依布拉欣阿里不相信首相署部長,且批評依德利斯發表2019年國家可能破產言論是在亂說話、有誤導性、破壞國家形象,更讓全國人民混淆。

在依布拉欣眼中,這名曾在蜆殼油田公司擔任高職,過後被政府招攬至拯救虧損累累的馬航,且在短短2年內,不只讓嚴重虧損的馬航轉虧為盈,更完成了馬航的業務轉型計劃,讓馬航重新進入軌道的依德利斯的素質有問題。他甚至認為,假如首相再改組內閣,就不應留下“如此素質”的部長。

依德利斯在短短的時間內協助馬航翻身且賺錢,被不少人喻為“企業醫生”,可說有口皆碑。如今,卻因為發表2019年破產言論而被依布拉欣促請辭職。

大家要選擇認同依布拉欣這樣素質的話,還是應該相信依德利斯的素質及數據?你我心中相信早已有數。

Tuesday, June 15, 2010

“走進廣東。魅力粵都”(完)華僑職業技術學校

中國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省教育廳直接領導的公辦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獲得廣東省教育廳授予“文明校園”稱號、廣州市天河區授予“安全文明小區”稱號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於1979年創立,地處廣州市文化教育區之一的天河區龍洞街,位於龍眼洞森林公園東側,環境幽靜,空氣清新,得天獨厚,是理想的治教求學場所。校園佔地四萬兩千餘平方公尺,教學、實驗、生活、運動娛樂等場所、設施齊備。

該校累積了卅多年的辦學經驗,師資力量雄厚,中、高級職稱教師占總數的70%以上,過半專業老師取得雙師資格,理論教學和動手實踐能力強。該校的華文育特色是採取多元化的教學,即是實施小型授課方式,針對學生的入學漢語水平和個性潛質進行分班。此外,注重教育理念的中西融匯,積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和“快樂學習”,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多媒體設備和各種教學手段,使課堂形象化、生動化。

中國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也根據漢語學習的特點,安排別具特色的早讀和晚自習輔導。早讀由老師統一領讀,老師的現場指導使學生的漢語發音更加地道;晚自習每班都有老師到場,針對學生的重難點各學生的薄弱點進行個別輔導。

為檢驗學生的漢語學習水平,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該學校每學期也舉辦留學生漢語技能大賽,讓學生在朗誦、小品、相聲、笑話等各種語言藝術的實踐中提升漢語綜合運用的能力。

在該校的學生可說是過著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該校每學期邀請留學生參加校內舉辦的歌手大賽、文藝匯演、藝術節、黑板報評比、徵文比賽、球類競賽、田徑運動會等活動,讓不同國籍、膚色、母語的中外學生同台競技、展現才藝,在過程中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

該校學生的教育管理“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秉承“博學、篤行、正德、自強”的校訓,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校紀嚴明,實行全封閉管理,從嚴管理與教育疏導相結合。注重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形象,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

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國際部的龍湘芳向《星洲日報》說,該校的學生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學習期間,是不被允許離開校園的。校園內設有食堂及必需品售賣店,可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

該校是全國唯一獲得招收海外留學生資格的中職學校,是廣東省華文教育基地,目前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留學生在校,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每年還舉辦華裔青少年夏(冬)令營活動和各種涉外培訓活動。

該校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的辦學模式,以“實用有效”為原則,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學校實訓中心建有26個實驗室,設施設備齊全精良,其中數控實訓中心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廣東省第一批中等職業教育實訓中心。

該校的圖書館藏書十餘萬冊。校園網覆蓋校內辦公、教學、生活場所。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地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是多種職業資格證書的定點培訓單位,在校生可考取相應職業技能證件。

該校對畢業生實行就業和升學並重的指導模式。設有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負責畢業生的推薦就業工作。畢業生也可參加升讀大專職業院校的“3+證書”高考,該校進行考前輔導,升學率達92%以上。近年,該校的畢業生“就業+升學”率達96%以上。

Monday, June 14, 2010

“走進廣東。魅力粵都”(二)談禪論武以德為先

中國廣東有著深厚的禪武文化淵源,禪武文化是南粵的重要組成部份。中國禪宗的創始人六祖慧能也生長在廣東,他使禪宗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深刻影響了唐宋以來中國的哲學思想與文化藝術。

中華文化傳承基地·禪武中心是國際禪武聯盟和中國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聯合創辦的中華文化傳承組織,是在廣東省僑辦、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大力推動下打造的中華禪武文化傳承平台。
這中心在廣東省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和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發揮兩個“基地”傳授民族語言、傳播中華文化的功能,滿足莘莘學子、人民群眾及世界各地華人日益增長的傳承中華文化的需求。


該中心的設立旨在結合廣東深厚的禪武文化沉澱,更好地弘揚禪武精神,傳播中華文化。中心將通過向海內外熱愛中華武術的青少年傳授禪學思想和武學文化,逐步形成獨特的學校文化品牌,在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傳承中華文化和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禪武中心設在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內,中心依山而建,內設“禪鄉”、“武”兩個學習訓練區域。
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國際部的龍湘芳向《星洲日報》介紹,在2009年12月1至30日,來自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學員參與了該中心的專修班,其中有自馬來西亞、紐西蘭、澳洲、斐濟、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匈牙利、汶萊、泰國、印尼、越南等13個國家的32名武術好手參加了專修班。


禪武中心於去年5月11至25日舉辦了首期海外華裔禪武文化體驗班,學員們在教練的指導下學習了少林十八式、少林功夫拳、八段錦氣功,體驗了禪茶和中國書畫,相互交流切磋,赴千年禪宗文化發源地參觀學習,文武並重、內外兼修,共同體驗了中華禪學和武學文化的強大魅力。
學員在那段期間互相幫,共同進退,面對嚴酷的天氣條件,在高強度的武術訓練中發揚了吃苦耐勞、頑強拼博的精神,和教練、師父及老師結下了深厚友誼。


在結業禮上,少林寺武僧總教練、國際禪武聯盟名譽主席德揚大師親臨現場觀摩,學員們以抖擻的精神、氣勢如虹的匯報表演向大家展示了豐碩的學習成果。

據指出,禪武中心的習武區內梅花樁、獨立樁、馬步樁、木人樁、沙包架、龍門架、靈敏架、一字牆、彈跳坑、鐵索一線穿、石鎖水缸、刀、槍、棍、鏈等傳統練功器械應有盡有。林蔭小道旁的靜修區,青石茶几、功夫茶茶具配置齊全,練功之餘學員們可席地而坐,或品味禪茶、或習練書法、或修行論道,共同感悟禪學文化蘊含的古老東方智慧。

習武區與靜修區,一動一靜,一張一弛,充分展現了“以禪修心,以武強身”的理念與大自然的完美。
禪,是通過對自身的靜慮,尋求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提高對生活各種目標的認知和瞭解。


武,是通過習武鍛煉,磨練人的意志品質,促進各項身體機能的提高。禪宗思想和武學文化,兩者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禪武中心本著“厚德載物,禪心育人”的理念,將二者融合起來,傳播正統功夫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傳授中國功夫的過程中向學員推行傳統禮儀教育和禪學教育,引導學員樹立“以禪修心,以武強身”的理念,塑造良好的行為舉止,鍛煉堅強的意志品質,鼓勵學員樹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人生觀、價值觀。

禪武中心開設了短期班、長期班、興趣班等各種體驗班和高級專修班。這里是一個各個武術門派相互交流和學習提高的平台。學員們不僅可以學到少林武功,還可以學習到各門各派的武術。
強揚禪武精神,傳播中華文化,服務僑胞,通過習武修禪,使世界各地更多的人們強身益智、共創美好生活、構建和諧世界。這就是禪武中心的不懈追求!


禪武中心的郵箱是huawenban2006@126.com,有興趣者可聯

Sunday, June 13, 2010

“走進廣東。魅力粵都”(一)廣東華僑博物館

中國廣東被形容為是中國對外交流的門戶。自古以來,南粵人民從“唐人”、“廣東人”到華人華僑,移民活動可謂生生不息。

中國廣東華僑歷史悠久、華僑文化和僑鄉文化積澱深厚,中國海外僑胞超過三千萬人,分佈在世界的一百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國著名僑鄉。

廣大海外華裔的勤勞勇敢、艱苦卓絕,對所在國及對中國及祖籍國、家鄉和居住國的建設均作出巨大的貢獻。

華僑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艱辛奮斗、厥功至偉的創業史及輝煌史。為銘其功於館閣、樹其風於後世,激勵並教育於來者,廣東省政府特批准在風景秀麗的地點建設廣東華僑博物館,永誌紀念。

文物為證歷史為憑.全球海外華人殊榮

廣東華僑博物館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即是廣東省政府僑辦的旁邊。廣東華僑博物館屬於中國廣東省政府僑辦,以服務國家、服務華裔華僑同胞、服務社會為己任,乃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和僑鄉文化為一體,是彰顯華僑華人對中國及祖籍國、家鄉和居住國的貢獻,展示華人歷史文化、弘揚僑胞愛國民族的精神,促進文化交流、傳承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維系全球華人和家鄉與廣東的紐帶和橋樑。

這所廣東華僑博物館是於1995年4月20日隆重舉行奠基禮。2002年基本建成,並於2009年4月竣工。

廣東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吳銳成向《星洲日報》說,廣東華僑博物館的建設是對全球海外華僑的一種充份肯定。除此之外,這所博物館的建設也是許多華僑強烈的願望,且於十幾年前便提出了此項計劃。令人雀躍的是,省政府也非常的認同並給予支持。

這項建設獲得了廣大華人華僑、港澳華人等的大力支持及捐助。

華人僑胞樹立了豐碑。展館內里的浮雕有著紀念碑、飛虎隊、鐵路等,一一向後人展示了中國海外華僑的奮斗史及進程。

吳銳成也補充,廣東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關注廣東華僑博物館的建設,並撥出人民幣兩千萬元充作其中的建設經費。

張曉卿:擁有共同文化悲情.炎黃子孫情牽中國

世華媒體集團執行主席丹斯里張曉卿爵士日前率領了一支代表團前往廣東訪問時,在廣東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副主任林琳及調研宣傳處的處長沈衛紅的陪同下,也走訪並參觀了這間博物館。該館的館長王明惠特地親自向代表團一行人解說。張曉卿參觀後當晚致詞時有感的說,海外炎黃子孫,所以情牽中國、記憶中國、祝福中國,因為我們擁有共同的文化和悲情。

“過去百年來,我們曾經是如此的難分難捨,命運相連,我們也曾經是如此的疏遠隔離、陌生對立。歷史的磨難,原來也是一種祝福;民族的創傷,原來也可以轉化為民族復興和現代化的能量。”

這座廣東華僑博物館將建設成為運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具有廣東特色,全面系統展示廣東華僑華人發展史,彰顯海外華裔歷史功績的教育基地、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僑務資源培育基地的專業華僑博物館,並向世人傳播、展示世界華人和廣東僑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Saturday, June 12, 2010

前塵往事。華僑機工(三)--馮增標


當年熊熊戰火走中的華僑機工馮增標,如今已年屆91歲高齡。歲月催人,馮增標如今已行動不便,但神智意識卻還非常清楚。聽聞欲聽聽他說一說那一段轟轟烈烈,戰火熊熊的故事,他樂得分享。

馮增標於1919年在中國海南島出生,14歲那一年才隨家人漂洋過海來到砂拉越,對於中國血濃於水的情感特別強烈,感受更是非比一般。

他於1939年在父親的鼓勵下毅然的辭去工作參與華僑機工的行列,也因而選擇了一條與別人不一樣卻又特有意義的路途。馮增標當年到古晉的福建公會報名參加機工隊至中國服務。與其他參與者一樣,他從古晉乘船至新加坡,到了新加坡由南僑總會負責接待,並入住新口坡同濟醫院。

馮增標與同行的熱血年輕機工們,當年還在同濟醫院前合影過。這樣的一段歷史永遠刻印在這一批老機工腦海里。這樣一段悲壯歲月培育出來的友情非一般,這種的友情或許特別珍貴,也因為如此,砂拉越州內僅存的3名機工中,還是常有互相聯系。

在與許海星和李亞留的訪談中,彼此的言談中,他們都非常瞭解各自的情況。

馮增標的兒子馮錦照坦言,小時候不知父親有過如此與別人不同的經歷,只知道父親特別珍惜收在幾個箱子里的老信件、老照片,還有那些老物件。

懂事之後的馮家兒女才從爸爸的口中得知那麼的一段故事,因此,也特別在意父親重視的物件,協助父親好好保管。在馮錦照的記憶里,父親在他們兄弟姐妹的成長過程中,常有目睹父親靜靜的翻閱那一些老照片及老文件。

如今,馮錦照將父親的那些老舊的文件、泛黃的照片好好的以箱子裝置好,細心的打包起來存放在家中。不因為什麼,只因為那是父親最重視的“寶物”。

“我父親很懷舊、特別重視這些文件,所以我得好好保存它。”馮錦照一邊開箱,一邊對著我們如此說。

馮增標是於1937年7月從新加坡經過西貢到中國參與華僑機工隊。他當時被安排到昆明潘家灣的師範學校接受短期訓練,然後才被分配號型各負責單位。他在受訓後被派到貴州省貴陽市15公里外的地方等待分配工作。最終,他獲派到重慶的歌樂山,並在那里負責己訓練他人,且在那兒執行任務了兩年多。那時,馮增標的軍階為上尉。

雖然他當年是在機器廠負責培訓機工的工作,但馮增標騪有多次驚險的經歷。其中有一次當他遇上日本軍機來襲時,日本飛機轟炸的炸彈就在相當靠近的地點掉落,馮增標當機立斷往路旁的深溝一而下,逃過一劫。

在那段抗日的時日里,馮增標也曾一度逼不得已到昆明火車站替人搬運行李討生活。1942年5月,中國軍隊把怒江上的惠通橋炸斷以阻止日軍的進攻,滇緬公路因此而斷絕。那一年的8月,華僑機工被撤散,馮增標當時所服務的瀘州機器廠也因此停工;就是那一段歲月,馮增標被逼得在火車站替人搬運行李來維持生活。

8個月過後,馮增標再被召回隊伍中,此時他被分派到昆明的黑龍潭糧食所負責運糧。在這里他即是司機,亦同時充當修理技工。最後,他被調派到滇緬公路運輸局,擔任汽車修理師及汽車檢查官,歷時一年多,這也是他參與華僑機工所擔任的最後一項任務。

馮增標前前後後在中國西南戰地服務了8年,歷經了艱辛。

馮錦照回憶說,小時候父親有時載著他們一家人時,家人常會在旁勸父親車速別開得太快。這時,馮增標都會回應說:“這速度那里會快,以前在戰火中的日子里,道路還沒有現在的好,我開的車速還比這快呢!”

畢竟父親曾經歷了現代人難以理解的艱辛,馮錦照坦言,父親在兒女成長的歲月里,沒有把生活的艱苦當一回事,反而成功的把孩子扶育長大,且獲得良好的教育。

馮增標是在當了華僑機工返回砂拉越後才結婚,並在古晉開設機器廠,專門修理各種機械,業務鼎盛。馮增標與夫人龍花圓育有兩男四女,皆受過良好教育,如今事業有成。

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的馮增標如今享著清福,平時閒著時觀賞電視時事節目,藉著衛星電視的方便,雖然在家中卻也能知天下事,包括中國各省市的動態。馮錦照透露,父親特別關心中國的發展,家人特地安裝衛星電視讓他得償所願,也是父親所愛。

Friday, June 11, 2010

塵封往事。“華僑機工”(二)--許海星



許海星是一個樂觀派的老者。雖然已年屆91高齡,單從其外表及樂觀的談吐,很難想到他是一名走了將近一個世紀的人。

走過戰火,從槍林彈雨中活過來的許海星,可謂閱歷無數,經歷過很多人沒有過的經驗。

在古晉附近的西連鎮,沒有多少人不知許海星這個人。許海星最明顯的特徵便是右臂有一截是軟綿綿的,因此,他的右手臂是與常人不同的,其半支右手是可以扭轉的,不因為什麼,只因為是右臂的骨在戰火中波及斷裂,因當時醫療水平不如今日,及未及時接回,因此,手臂的一段是沒有骨,僅僅是肉連著而已。

許海星這支殘而不廢的右手,是他的標誌,也是參與“華僑機工”行列的一個明顯且永久的“紀念”。

許海星話閘子一開,源源不絕。雖然如此,他自言鮮少與人談起本身參與“華僑機工”的那一段歲月。

“沒有必要談、也不需要提起,反正說了很多人也不明白……。”

他坦言,不少人聽說他曾參與在中國的戰爭事跡,但對內容完全不明瞭,更對“華僑機工”的事件不明白,因為如此,他提不起興致跟人說起這事。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話不投機半句多吧!

想起那一段久遠的往事,雖然轟轟烈烈,但眼前的許海星依然淡淡的,可能是日子已久遠,也可能是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看淡了很多事……。

翻回那記憶的匣子,許海星敘述,他是石隆門縣新堯灣中華公學的第三屆畢業生。1931年在新堯灣中華公學畢業後,他於1935年遠到中國廣東省汕頭市升學,但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回到砂州古晉,並在古晉一處機器廠當起學徒。

在當學徒之際,中國正進行一場抗日救亡戰爭。當年尚是年輕力壯的許海星在當時情況下,即義無反顧的在古晉福建公會報名參加了“華僑機工”隊。1939年7月的某一天,許海星與隊友們乘船從古晉出發往新加坡。

許海星還記得當時的情況,當年古晉籌賑會主席已故黃慶昌和其他委員們還登船一直送他們一行人到朋嶺碼頭,在抵達朋嶺碼頭時還有一大批人在那燃放鞭炮歡迎他們一行人踏上協助中國抗日的路途。

許海星抵達新加坡且短暫逗留後,於同年8月20日抵達緬甸的仰光。當時,從外國運抵仰光準備運入中國的新羅里尚未裝配好,許海星等人是在仰光逗留廿餘天後,與裝配好的羅里一起乘火車北上,直到面緬甸北部的腊戍。腊戍是火車鐵路的終點,公路的起點,也正是許海星這批“華僑機工”在戰火中工作的起點。

那一段日子,許海星可說走篇了許多中國大陸的地方。問他那段期間有什麼酬勞,他斬釘截鐵的說:“沒有。”

雖然戰火中的日子里,物質生活不是那麼充實,但許海星這一群“華僑機工”精神層面卻是過得充實富裕的。一心一意就是為了抗戰,沒有其他異念。或許就是心中有夢、有理想,這一條現在很多人看起來崎嶇難行的路,當時的熱血“華僑機工”卻奔跑得熱血有勁。

這些“華僑機工”在現實條件不充裕,卻又在當年的貧窮社會中找到他們的精神富裕,也在這偉大的夢想中成就了協助中國抗日的任務,造就了今日崛起的大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了。戰爭結束後,許海星與數位華僑機工參加第七十一軍,就在此時,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國共內戰發生了,許海星參與的第七十一軍被調至中國東北部。

1947年應該是許海星不會忘記的一年。那一年的一天,他所駕駛的車子遇上共產黨軍隊之襲擊,而他本身也因而被機關槍打中,右臂折幾而受傷。他在受傷後獲得當地居民的協助,翌日,共軍人員來到為他敷藥治療。許海星過後再輾轉到長春的後方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因為手臂的傷患,許海星成了傷兵並退出戰場。他因此先後在瀋陽、天津、上海等醫院接受治療,但是因為傷患未及時治療,手臂骨無法再銜接,到如今,許海星的右臂變得可以任意旋轉,無法拿東西卻有知覺,殘而不廢。

幾經波折的許海星最終於1949年底回到砂拉越古晉。1939年帶著滿腔熱血離開古晉往中國,10年後返抵“貓城” 時卻是帶著殘而不廢的右臂。回抵古晉之後,他再西連附近的日廊定居、成家、在悠靜的田園中務農過日。他也曾於1960至1963年期間出任西連縣議會議員,為地方發展獻力。

Thursday, June 10, 2010

塵封往事。“華僑機工”(一) 李亞留

“南僑機工”,對於好多人來說,它是一個極度陌生的名詞!但在71年前,它卻是一個光榮的名詞。由三千多名從東南亞多國往中國支援抗戰的華僑汽車司機與修理技術人員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在三年多的時間里,用自己的生命、鮮血和汗水在滇緬公路上架起了一座“抗戰輸血管道”,將國際援華物資及時送到中國各個抗日戰場。義無反顧、一無所求的“華僑機工”之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出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的爆發,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到了1939年,中國對抗日本戰爭進入了一個最為艱辛的階段,因為中國沿海港岸及對外交通要道,先後淪陷,國際軍援運輸瀕臨斷絕。 

這時,1939年1月10日新開闢的滇緬公路(1938年動工修築),則成為中國繼續抗戰的生命線和唯一的輸血管。  

 
新搶修的滇緬公路,由於山高谷深,地勢險惡,急需大量技術熟練的司機與修理工。但當時中國國內駕駛人員十分缺乏,於是,國民政府將目光投向海外,致電華僑領袖陳嘉庚,希望代為招募華僑機工回國,以救燃眉之急。

1939年2月7日,陳嘉庚發表了《南僑總會第6號通告》,號召華僑中的年輕司機和技工回國服務。此消息一傳出,東南亞的許多青年踴躍報名參加,並在東南亞各國掀起了抗日救中國的熱潮。 

然而,當年的三千多名“華僑機工”的砂拉越人之中,目前僅3名還在人世。他們分別是李亞留、許海星及馮增標,而且皆已九十多高齡。

現年91歲,在1939年時年方20歲的李亞留,當年得知遠方的中國正處於危難之中並急需大量機工時,就如其他的熱血青年,毅然決然地加入“華僑機工”的行列。 

雖然年歲已高但仍然健壯的李亞留,目前依然每天騎腳踏車,往返倫樂鎮旁的住家及女兒經營的油站,偶爾也與友人喝茶聊天,打發時間。隨著歲月而塵封的“華僑機工”事跡,現代人的了解並不多,有者甚至沒聽過。

那一天,得知記者有意聽聽他的故事,李亞留特意呆在女兒經營的油站等候,而且事先帶來了當年當機工的一些文件,不厭其煩的娓娓道出當年走過的不一樣人生路途。

李亞留當年是從古晉出發的第一批3位“華僑機工“之一。1939年,他報名參加之後便向當時的砂拉越古晉籌賑會主席黃慶昌拿了5令吉的費用後,跳上船往新加坡出發,抵達獅城之後在同濟醫院正式報名參加“華僑機工”隊。

他說:“在新加坡期間,吃住免費,等著安排。”

記憶猶新的李亞留敘述,與他一起前往的兩名古晉人,過後從新加坡與一批“華僑機工”大隊乘坐輪船到達越南西貢,上岸後通過安排坐火車北上至河內,再坐火車進入中國雲南境內的河口,再續程前往昆明市。

李亞留在正式投入中國抗日運輸軍火服務之前,被安排進行短期的訓練。短期培訓一完成,他便以“上士”軍的階投向中國抗日的戰場。問及他當年的軍事訓練可有特別深刻的印象,他回答說:“短短時間的訓練,沒有什麼特別的。”

雖然是如此,他一抬頭正經的說:“‘華穚機工’在受訓期間,特別被叮嚀要提防女性,因為日本當時往往會派女間諜來收集情報。”

“那些女間碟手腕有兩條電線,收集情報之後,透過那無線電裝置與日本軍互通訊息。”

根據李亞留的回述,當年,日本不僅僅是有女間諜的套取訊息資料,尚有一些如電影情節中演出的中國漢奸,悄悄的發放訊息給日本。

原本坐在椅子上向我們說故事的李亞留此時轉一轉身,挺直胸膛的說,當年他在運輸軍火過程中,便曾遇過一名當間諜的西藏人,不過因為他一眼識破對方間碟的身分而破壞了日本的計劃。

有一回,在運輸軍火彈藥的過程中,一名藏族乞丐向他的羅里靠過來討食物,機警的李亞留感覺不對勁,不假思索地把這名乞丐交給軍方,軍方人員過後在一番問話後,以針刺乞丐的手試探,乞丐終於跳了起來並暴露了身份。而這名日本間諜過後即被安排押往重慶。

在該名化身乞丐的間諜被逮捕後,李亞留說,滇緬公路雲南境內的功果橋就不再發生日本敵機前來轟炸的事了。那一次識破間諜,李亞留可說功不可沒。

據史料記載,雲南多山、多雲又多雨,飛機要轟炸目標並非易事,因此,沒有間諜提供消息,轟炸目標便無從進行了。

在槍林彈雨中執行運送軍火的李亞留也有過驚險的經歷。這驚險一幕發生於1941年元旦,當時,李亞留與隊友準備大餐,就在大家準備大快朵頤之際,日本戰機飛來轟炸,炸彈就掉眼在不遠處,那一次,好在李亞留跑得快才未被炸傷。說起這段經歷,李亞留仍難掩激動的神情,仿佛還歷歷在目,可以想像當時的驚險。

篤信基督的他說:“我一直相信主,主協助我安然渡過種種的驚險。”

自從1939年參加“華僑機工”,李亞留一直跟隨著部隊開著羅里運送軍火,1939年至1945年期間,他在緬甸、印度及中國之間穿梭,在那饒富歷史意義的日子里,默默地堅守自己的崗位。

為什麼想要在那段風風火火的歲月,用青春執行非一般的任務,李亞留不假思索的回答,就是為了協助中國抗日,沒有其他意圖。信念堅決的李亞留回憶說,當他在印度負責運載軍火期間,中國發生內戰,他的一名上司曾要求他隨部隊到中國繼續做戰。李亞留斬釘截鐵的回答說,他自砂拉越參與“華僑機工”行列,為的只是抗日,要他去中國打自己人,他說什麼也不肯。

李亞留於1947年自印度取道新加坡回返砂拉越古晉。回返古晉的他過後曾負責船運的工作,也在古晉市駕駛小型巴士運載客人。爾後,他經營川行於古晉及倫樂之間的航運事業,唯在古晉至倫樂的道路開通之後,他的生意也告一段落。

目前,這名參與歷史、走過歷史的李亞留定居在加汀山下的倫樂,悠看人生浮雲。

Thursday, June 03, 2010

走入深圳(三)人生夢想從這裡實踐

深圳是中國南部的海濱城市,位於珠江口東岸。深圳和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在地理上只隔著一條深圳河。

深圳與香港是如此的接近,深圳河將這兩個地區隔了開來,也區分出來。深圳河見證著兩岸的變遷。與中國的其他地方省份一樣,深圳擁有相同的記憶,大躍進、饑荒、“文革”,而香港卻在這期間發展成亞洲四小龍之一。

在過去的香港影片中,我們曾經觀賞過以香港及深圳為內容的片段,一些深圳人偷渡進入香港。根據資料,官方有記載的3次大規模逃港事件,分別發生在1957年公社化、1961年自然災害和1972年,累計外逃六萬餘人,參與者十萬餘人。

但如今,這一切僅成為影片的內容,深圳的歷史展覽館的陳述故事及片段。深圳已是今非昔比。
1980年5月,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在深圳設立。從此,深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和現代化建設先行先試的地區,很快從一個僅有三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擁有上千萬人口、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都會,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跡。


深圳如今甚至被形容為:夢開始的地方!

中國當代的改革開放這里開始、中國年輕人的創業青春從這里開始!

深圳的翻身與變革過程,到今天高樓林立、經濟繁榮的世界大都會市,經歷的時間並不長。站在深圳發展迅速的街頭,感受深圳的步伐,坦白說,有的是驚嘆!

只不是短短的30年時間,深圳竟然從一個邊陲小漁村,搖身變成了今日令人注目的大都會。

在過去的30年里,不知有多人懷著財富和創業的夢想,從中國各省各地來到深圳,從這里開始他們的人生新頁。30年里,深圳的人口不斷增長,到現在的超過千萬。

在這個大部份是外來人口的移民城市里,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在這個城市參與,並共同的走著改革開放的道路,為深圳的今天成就共同奮斗與獻力。

深圳承擔了改革“試驗場”這一歷史重任,在30年的改革歷程中,創造了一系列的成功經驗。

一直以來,深圳予人的印象是這座大都會城市散發出的活力,緊張工作生活節奏、發達的經濟及金融體系,可能與文化難以攀上關係。但是深圳如今沿著“文化加科技”的路徑,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已成為與高新科技、物流、金融並駕其驅的第四大支柱產業。

2008年11月19日,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並授予“設計之都”稱號,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入圍該網絡的城市,全球第六個“設計之都”。深圳設計行業的發展為香港設計業所帶動,逐漸形成了一些比較優勢。深圳擁有為數眾多、影響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設計精英。中國申奧標誌便是由深圳人所設計的。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文博會)每年5月在深圳舉行,走的也是“文化加科技”的道路。

或許可以這麼說,深圳這座與香港山水相連的現代化都市,帶著改革開放創造出來的經濟成就,正如其所謂的“鵬城”,正像一隻大鵬展翅一般飛向更大的未來,以期創造更不一樣的未來。

Wednesday, June 02, 2010

走進深圳(二)青春大運.活力深圳.這里開始

2011年對於中國深圳這座經濟都市來說是不一樣的。2011年,深圳迎來了第廿六屆大學生運動會(大運會)。

第廿六屆大運會將於2011年8月12至22日在深圳的龍崗拉開序幕。這項運動會的口號“從這里開始”(Start Here)。深圳之名將藉這項大型的運動會進一步“走出去”。“從這里開始”如今成了深圳向世界表達“一切均可以從深圳開始”的理念。

人在深圳、走在深圳的路上,您會感覺到深圳這座城市有很多的年輕人。年輕人的生活以及很多人生體驗都在“從這里開始”。這一切就有如大運會宣傳冊子內容所欲表達的一般:深圳,夢開始的地方;中國當代的改革開放這里開始;中國年輕人的創業青春從這里開始;大運會也是“從這里開始”。

深圳懷抱著引領中國這里開始走出去、走向世界......。

大運會為綜合性運動會,從參與國家、地區數量來說,稱得上是僅次於奧運會的大型運動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水準也常常媲美奧運會,經常刷新世界紀錄。 深圳大運會約有廿四個大項比賽,比廣州的亞運會少,但參與國家及地區有160至180個,比廣州亞運會卻來得多;參加人數則差不多。

深圳這樣一個新興城市,承辦這樣的大型賽事,壓力不小。據知,比賽場館會有約66個,其中新建的約22個,即有三分之二場館是以維修、改造現有場館或臨時場館而成。

深圳為興建新場館做了很好的規劃,重點興建的深圳大運中心,目前已初具規模了,呈現出非凡的外形。大運會甚至被形容為深圳的第三次創業,據相關統計,深圳在籌辦大運會期間,預計將投入人民幣1千800億元進行城市基礎建設。

這屆大運會的核心區域—深圳體育新城已落戶在龍崗中心城西區。龍崗區距離市中心約15公里,它因為這場大運會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長期以來面對的一些交通不便及一些缺失,大運會很可能便協助龍崗解決了這些難題。

龍崗是嶺南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承載著深圳最悠久的歷史和人文精神。有距今七千多年的咸頭嶺新石器遺址,位列“深圳八景”之首的大鵬所城、體現客家風情的鶴湖新居等圍屋和村落,中國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的大芬油畫村。

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文博會)的其中一個分會場也設在龍崗,這個分會場便是龍園奇石分會場。

大運中心建成後將成為深圳市的地標性建築。該項目包括了主體育場、體育館和游泳館,以及全民健身廣場、體育綜合服務區、新聞指揮中心等體育設施。

主體育場有六萬座位,開幕式、閉幕式和田徑比賽會在這里舉行。主體育館具備舉辦NBA賽事的必需設施。開閉幕式的創意方案緊緊圍繞“從這里開始”的口號,力求呈現出“不一樣”、“超前”的印象,體現深圳這座城市的創新氣質。

大運中心在設計上集中體現了最前衛的建築理念和以人為本的宗旨。三座體育場館的外型似三塊水晶巨石,形成了獨特的“山水石”結構,大量採用了自然採光、通風、環保節能設計理念,亦採用了多種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

龍崗作為大運會的核心區域,目前正按照“辦賽事、辦城市、新大運、新城市”的要求及城市行動計劃,籌辦工作重點圍繞在市容環境綠化美化、人文龍崗建設、社會安全保障等方面進行。

籌辦大運會的龍崗區目前強力展開“人文龍崗”的建設,在全區開展“迎大運創文明樹新風”行動,實施“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城市公共文明提升工程、人文大運推進工程、文化軟實力提升工程、宜居環境打造工程”5大工程。

為了大運會,深圳的龍崗區全社會幾乎形成了人人參與大運、服務大運、奉運大運的氛圍。

Tuesday, June 01, 2010

走入深圳(一)深圳文博會.傳統科技盡在其中

文化的價值是多少?文化又是否可用金錢來衡量?一直以來,不少人將文化與金錢掛勾,文化藝術的身價也沒有一個可突顯的平台。但如今有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文博會”),文化及藝術的未來,今後可能就不同了。

《星洲日報》此次受深圳市政府僑務辦公室邀請,出席2010年第六屆文博會開幕儀式,獲得安排並參觀深圳眾多的文化設施及文博會會場,深感受到文博會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顯著作用。
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包括馬來西亞等十多個國家代表團參展,展示交易內容涵蓋各種文化產業內容,展出的產品近十萬種,產品可說是非常多樣化。


這一屆的文博會不僅吸引1千797個政府組團、企業、機構參展,比第五屆文博會的參展商更多,而且主會場受邀海外專業觀眾達到1萬零680人,比去年增加近7%;分會場則由第五屆的30家增加至35家。

中國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全部參展。同時,香港特別行政區委托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參展“影視動漫遊戲館”;而台灣地區則由台北世貿中心組團參展“創意生活館”。

文博會組委會透露,本屆文博會創新籌辦機制,建立“主辦單位指導承辦”、“市直部門協調承辦”、“相關單位具體承辦”的三級聯動機制,有效推進招展招商和展務工作。

第六屆文博會的八大展館展示交易內容將涵蓋九大文化產業內容,按照產品分為86類,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近10萬種展品,比第五屆文博會增加20%。

從澳門的創意設計作品、湖南的動漫產品、新疆的玉產品、蘇州的刺繡品、深圳的雲紗系列禮品、山西的優秀劇目《解放》、內蒙的民族歌舞等,在文博會的舞台上,展商們將“各顯其能”,紛紛拿出最好的產品來參展。

同時,本屆展會也致力於深化與港台澳的合作,其在創意生活館專設“台灣文化創意精品館”,展區面積7千500平方米,比第五屆面積增加4倍,重點組織台灣工藝品、禮品、圖書出版、創意、動漫、旅遊文化等參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則委托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組織香港動漫遊戲產品參展“影視動漫遊戲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組織澳門創意文化產品參展“文化產業項目交易館”。

乘著上海世博會的“東風”,第六屆文博會還實現“世博-文博”的有效對接,多渠道引進海外采購商。受邀並確認參會海外采購商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等65個國家和地區。

在文博會上您可看到,即使是一張普普通通的紙,在繪上民俗文化圖案後也隨而身價倍增;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經過藝術雕琢後就能賣出堪比玉石的價格,文博會就是如此讓這些文化藝術有了一個呈獻及展現不一樣身價的平台。

在第六屆文博會現場,各家高科技文化產業集團也紛紛亮出拿手好戲,其中“未來警察”是根據科幻電影《未來警察》打造,引領觀眾步入驚心動魄的未來戰場。

科幻神秘的未來城市、裝備精良的特種部隊、還有操作失控的智能機器人時刻出襲,這種動人心魄的畫面在3D眼鏡後變得極其逼真,再加上影片劇情的極強互動性、參與性,讓觀眾瞬間便走進一個未來的高科技世界當中,變身影片的主角,感受生死歷險的刺激。

此外,觀眾也可以真切地体驗到精心打造的原創精品--富含高科技、世界首創的環幕4D電影展播,包括《恐龍危機》、《重返聖誕夜》、《亡命賽車》等,身臨其境的視覺盛宴驚險刺激。
一樓大堂還有主題公園和方特卡通為原型的卡通玩具、文具、印刷音像制品、裝飾品等,在文博會期間也開放銷售。中國國產且深受動畫迷追棒的動畫巨片之《喜羊羊與灰太狼》也在文博會上亮相,更是文博會上兒童及父母們圍繞著討論的重點博覽攤位之一。


深圳這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城市,在過去30年來締造了經濟奇蹟,隨著歷屆文博會的舉辦且連續辦了六屆以來,一屆比一屆成功、一屆比上一屆更具魅力及吸金力,未來它將再次向世界證明,這坐華南經濟重點都城,將為文化藝術綻放更大的光輝,也將會是一坐經濟與文化皆亮麗的世界大都會!